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,27岁的许海峰赢得了男子50米自选手枪慢射金牌,这是本届奥运会造成的首枚金牌,也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。当他和队友一同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,成为中国奥运史上非常激动人心的一幕。
从运动员到教练员,在他的体育生涯中,我们感受到了许海峰务实、拼搏、钻研的人生态度,他以不同的角色为新中国体育事业铸就辉煌。他用一生诠释:体育精神不止于金牌突破,更在于从赛场到生活始终坚守的热爱、钻研与责任,他是历史突破者、精神传承者与平凡坚守者的立体缩影。
赛场上的冷静哲学
1984年7月29日,洛杉矶奥运会男子50米自选手枪慢射赛场,27岁的许海峰扣下扳机时,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改写中国体育史——这是中国奥委会恢复合法权利后,首次派团征战奥运,而他要冲击的,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。
决赛当天的意外来得猝不及防。前两组均打出97环的许海峰,在第三组第8发他打出了8环的失误环值。他选择停下比赛,休息一下,他转身走到赛场旁的台阶坐下,一歇就是近半小时。记者总问他那半小时在干什么,他编了个数蚂蚁的说法,其实他什么也没想,就是要放空自己。
更惊险的是第六组,他接连打出两发8环,此时全场只剩他一人对峙靶纸。他再次选择暂停,坐在椅子上闭目调整。在比赛的非常后21分钟,他举着空枪反复预习,非常终用完美三枪锁定胜局。
王宁:1984年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之前,您对世界冠军这4个字有概念吗?
许海峰:倒是没有这个概念,我们当运动员的时候,就是好好训练,争取在比赛当中取得好的成绩就行了。
王宁:什么样才算是好成绩?
许海峰:好成绩就是把自己水平打出来就行了。一是自己爱射击,二是在射击这个项目上花功夫比较多,我是比较爱钻研的,三是可能自己的阅历和性格,比较有助于比赛发挥。
从知青到冠军
许海峰的射击梦,始于少年时对枪的执念。他曾三次报名参军,却都因年龄差、知青年限的原因遗憾落选。1974年,高中毕业后,他成了安徽农村的一名知青,他攥着40元的知青补贴,跑到芜湖买下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气枪。在农村插队的日子中,农闲时的田埂就是他的靶场,没有专业的靶纸,他就画个圈当靶心。那时的练习,他只为享受每一次瞄准、扣扳机的时刻。
命运的转折,来自一次偶然——他听说中学时的体育老师王振泽带着队员拿了不少金牌,他便主动找上门,王振泽带着他到农田边,指着五六十米外水面上露出的小土疙瘩让他打,许海峰几枪都打中了,也因此叩开了射击的大门。进队仅两个月,他就在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上脱颖而出,一举夺得射击冠军,还打破了省纪录,但许海峰因年龄原因未能进入省队,转而做了三年的供销社营业员。1982年安徽省第五届运动会开始了,教练们又想起了许海峰,这次让他从气步枪射击项目转向手枪射击项目,在省运动会上,许海峰再次夺冠并打破省纪录,更是在1983年被选拔进国家队,开始了奥运会的集训之旅。他的秘诀从不是天赋,而是做什么事都先钻研,确定了就下死功夫。
展开全文
王宁:那个时候您钻研的精神帮到忙了吗?
许海峰:实际上射击很简单,三大技术稳、瞄、扣,稳平时只要训练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稳了,瞄很简单,告诉你一分钟就学会了,非常难是扣扳机,扣扳机可以理解为枪支晃到10环,你扣响它它就10环,枪支晃到8环扣响它就8环,时机怎么掌握呢,那就要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让晃动有规律,把这个研究好了以后,10环的概率就比别人高了。
王宁:虽然您练得时间短,可是您完全是用脑子在练。
许海峰:就是研究。
夺金到造金的传承
1995年许海峰退役转型教练,接手女子手枪队,他把赛场的专注变成了执教的心法。陶璐娜是他非常头疼也非常骄傲的弟子。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,陶璐娜因太在意成绩陷入瓶颈。赛前训练时故意屏蔽监视器屏幕,不让她看实时成绩;决赛当天,为不让陶璐娜受到强光的干扰,他便摘下自己的黑帽递给陶璐娜,叮嘱她比赛时一定要戴上。悉尼奥运会,陶璐娜拿下了女子10米气手枪的金牌,为中国代表团斩获了那届奥运会的首金。
从李对红到陶璐娜,他带过的37名队员中有10位在国际赛场上夺得过桂冠,奥运冠军足迹广场上,他的脚印始终排在非常前,成为从夺金到造金的非常好见证。如今,68岁的许海峰虽淡出赛场,但那首枚金牌背后的专注、热爱与传承,早已成了中国体育的精神印记——正如他说的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到非常好,这朴素的信念,比任何奖牌都更有力量。
王宁:当你带出的运动员站到了世界非常高的领奖台上,您那时的心态非常大变化是什么?
许海峰:想把一件事做好,要么不做,要做就要做到非常好,因此每成功一个运动员会感觉挺开心的,我终于又培养一个,那开始再培养下一个,一个一个一个出来。
来源:央妈新闻客户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